老年人饮食养生的八个原则

老年人饮食养生的八个原则
(一)节制饮食,少食多餐
《内经》首提食饮有节,后世医家及养生家皆对此论极为重视。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,老年人由于脾胃功能的减弱,摄纳减少,故食不宜过饱,提倡少食多餐。尤其是患有老年病者或术后老年人,可在三餐基础上加一餐或两餐。确保不因过饥过饱伤胃。
(二)食物宜软宜精,食时宜细嚼慢咽
老年人多因肾虚而牙齿不固、甚而脱落,故食物宜软宜精,以易于消化吸收。如孔子有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之观点;曹庭栋、陆游等提倡喝粥。饮食时还宜细嚼慢咽,明代医家龚廷贤、国医大师王绵之、颜德馨等皆提倡此法。
(三)注意食材的搭配,五味的调和
《内经》有谷肉果菜,食养尽之、谨和五味等观点,食材有寒热温凉之性、酸苦甘咸之味,故在选择食材上,宜杂不宜偏,以确保身体阴阳的平衡,如国医大师邓铁涛、文学家郭沫若等极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。
(四)首重脾胃,后天培养先天
人届老年,脾肾皆虚。肾为先天之本,脾为后天之本,脾肾同源,先天之虚,需要滋补后天,以培补先天。故老年人应注重脾胃的调理。
脾胃大家李东垣、国医大师李济仁、路志正等皆重视调理脾胃。
(五)辨证施膳,辨体施食
人到老年,一般多患有一种或数种慢性疾病,故在饮食上,应根据自己所患疾病注意饮食的宜忌。老年人亦通过中医体质辨识检测,清楚自己的体质,并根据自己的体质,注意宜忌,辨体施食。
(六)三因制宜,天人相应
人与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,中医自古就有天人相应之论。老年人应根据自己所处地域、所处季节、自我体质、性别等做到合理的食养。
(七)未病先食,既病防变
《内经》云: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健康老年人应在平时注重食养,培养正气,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,延缓衰老。而患病或术后老年人,应通过食养,补精益血,扶助正气,增强身体祛邪能力,以益于康复。
(八)食后运动,以助运化
老年人脾胃功能较年轻人弱,食后不易消化。故可在食后,通过适度的活动如散步、摩腹等运用,促进脾胃运化,以利于消化吸收。
TAG标签:
草莓状血管瘤的病因中医治疗卵巢早衰的原则
阻止尿毒症发生的几个方法
维生素D中毒概述